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图景中,“加强乡村儿童关爱服务”始终是温暖而坚实的一笔。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着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关心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为这个暑期注入了更深厚的民生温度。近日,亚洲色吧
“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带着这份使命,踏入西大街社区的青石板路,以“手工+环保”为双翼,为乡村儿童开启了一场“可触摸的成长课”:当创意碰撞旧物,当知识融入游戏,那些被彩纸折出的书签、被扭扭棒绕出的小物、被分类游戏记住的环保口诀,正悄悄书写着乡村振兴里最鲜活的注脚。
实践团围绕“艺术创作+环保教育”双主线,精心设计两大特色课程模块。活动首日,孩子们围坐在铺着彩纸的工作台前,目光被桌角一堆“特殊材料”吸引——那是同学们特意收集的废旧报纸、杂志内页、快递盒边角料。在“书签里的生态世界”作坊中,孩子们用废旧报纸、干花和彩笔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书签,将“变废为宝”的循环理念化作指尖的艺术。在同学们的引导下,孩子们将旧纸裁剪、折叠、熨平,再用干花点缀、彩笔勾勒,不一会儿,一张张承载着旧时光与新想象的书签便诞生了。看似简单的书签制作,藏着最朴素的环保课。“我们特意强调‘变废’为宝”,就是想让孩子们知道:旧物不是垃圾,而是放错位置的资源。带队同学说。当孩子们举着自己的作品互相展示时,“节约”“循环”的种子,已随着指尖的温度,在他们心里悄悄发芽。
扭扭棒创意工坊则化身微型环保剧场。实践团以“冰川消融与森林锐减”为切入点,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示:每分钟27个足球场面积的雨林消失、新西兰冰川20年缩减29%等触目惊心的现实。孩子们用彩色扭扭棒编织出小动物、花朵等造型,在团队协作中理解塑料制品的回收价值。通过情景模拟游戏,引导孩子们讨论“塑料瓶的100种可能”,让环保知识在欢声笑语中入脑入心。从“塑料难以降解”的小知识,到“重复使用”的小技巧,再到“分类回收”的小行动,孩子们在动手与讨论中,慢慢拼凑出对塑料制品的完整认知。
手工的温度,最终落进了环保的思考里。当孩子们的小手一边捏着自己做出来的宝贝,一边说出“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时,这场实践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做手工”本身。两天的实践活动累计服务儿童60余人次,收集创意作品120余件。社区老师表示:"孩子们现在会主动提醒家长进行垃圾分类,这种教育影响比任何标语都更深远。
从书签创作到扭扭棒工坊,从趣味游戏到理念传递,亚洲色吧
学子用专业所长架起艺术与环保的桥梁。这场夏日之约不仅为乡村儿童播撒下绿色希望的种子,更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担当。未来,手指上的中国实践团将持续深化“美育+环保”模式,让更多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绽放光彩,以实际行动回应“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合影留念

“艺术创作+环保教育”课堂现场

孩子们制作环保艺术作品(一)

孩子们制作环保艺术作品(二)

孩子们展示自制的环保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