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10月19日,2025“设计·多维共生”系列国际工作坊顺利举办。作为国际会议重要环节,学院邀请了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发起人兼主席Ezio Manzini、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工业设计负责人Cees de Bont,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健康与科技融合计划负责人Richard Goossens,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副主任阮悦来,DESIS联盟国际协调员 Ralitsa Debrah等专家主讲授课,同步邀请了十余位国内外专家、学者、设计师及社会实践者,采用多种形式,基于全球化视角下设计学科及领域的变革,围绕艺术与技术、文化、社会交融的系统重构方式,展开系列创意设计实践,引导学生对于未来人类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刻思考与展望。
工作坊1:新协作服务
工作坊由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发起人兼主席、米兰理工大学荣誉教授Ezio Manzini担任主讲人。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DESIS国际协调员、加纳夸梅·恩克鲁玛科技大学(KNUST)DESIS实验室负责人Ralitsa Dianna Debrah,亚洲色吧
服务与体验设计研究团队负责人鲍懿喜教授,国际艺术与设计院校联盟(Cumulus)执委、亚洲色吧
DESIS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巩淼森,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养老)基地成员、亚洲色吧
社会学系周悦副教授和亚洲色吧
吴剑斌老师作为指导和点评嘉宾。
工作坊邀请了朗新公益基金会、三杯茶、临溪公益、可益会、复群社工等五家公益机构和社会组织发布真实课题,并与设计学和社会学学生组成跨学科小组。围绕安宁疗护、自我生死教育、孤独症青年职业赋能、融合商业的协作生态、认知症早期预防筛查及家庭支持五大社会议题,五个小组从协作的视角寻找解决方案,并进行汇报,指导小组对工作坊的成果表达了高度赞赏,同时也提出了宝贵建议。
本次工作坊聚焦真实社会场景中的现实问题,通过跨学科研讨共同构想促进民众协作的解决方案。通过集体智慧的激发与整合,与会者共同勾勒出支持社会协作的系统框架,为构建更生态友好和公正的未来社会贡献了设计力量。
工作坊2:光影共生
工作坊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副主任、艺术工程工作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副秘书长阮悦来博士主持。
阮悦来主任首先发表了主旨演讲,从理论层面阐述了光影艺术的价值远不止于美学叠加,其核心在于通过方案设计与创作实验,探索其在重塑城市空间、激活文化活力方面的巨大潜力。他系统性地介绍了光影艺术介入城市更新的策略与方法,以“光影万象·千岛湖国际光影艺术双年展”、CDSA国际媒体艺术创意大赛以“城市数字表皮”等为典型案例,分享了如何通过大规模的光影装置艺术,将自然景观转化为独特的夜间文化场域,生动展示了光影艺术在激活地域空间、数字艺术作品超越地理边界,构建跨地域的文化认同与对话。随后,同学们围绕光影艺术的创作方法与价值实现,以舟山市柴山岛为实践对象展开了深入研讨。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构思,参与者们尝试探寻光影艺术解决方案的设计逻辑,并对未来城乡空间中的光、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前瞻性构想,提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
本次工作坊不仅为跨学科探讨光影艺术提供了宝贵契机,更深度回应了“公共艺术赋能城市更新”的时代议题,为探索艺术驱动城市有机更新、塑造城市品牌形象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启发。
工作坊 3: 提升“年轻老年人”(55–74 岁)的数字素养
工作坊由新加坡国立大学设计与工程学院工业设计部负责人Cees de Bont教授主持与授课。
Cees de Bont教授以面向行为改变的设计为视角,关注55-74岁“年轻老年人”群体的数字素养问题。以多层次理论框架作为分析工具,包括生态系统理论、行为改变轮、价值框架、福祉理论、计划行为理论以及自我决定理论,他提出了相应的设计范式。该范式强调三个核心维度:认识群体的过渡性特征、尊重个体自主选择权、通过包容性设计实现赋能。在此基础上,Cees de Bont教授进一步通过综合概念模型展示了数字素养、自我决定理论、社会连接、技术接受度和幸福感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此外,在探讨潜在的干预途径时,他引用最新研究,介绍了AI聊天机器人在支持该群体行为改变中的潜力。在理论学习和案例启发后,工作坊进入实战环节。30余名来自不同专业的学生被分为6个小组,围绕“理解并应对‘年轻老年人’在数字素养方面所面临的挑战”这一核心命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头脑风暴和快速方案构思。各小组从不同角度出发,运用多层次理论框架分析产生挑战的原因,并着重使用行为改变轮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产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力与社会洞察的设计方案。
本次工作坊不仅成功搭建了一个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将抽象的理论概念与紧迫的社会现实问题相结合,更通过设计思维的介入,为协助“年轻老年人”群体跨越数字鸿沟并形成安全、健康的数字媒体使用习惯,贡献了多元的思考与可行的路径。
工作坊4:医疗健康设计:书中没有的五堂课
工作坊由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终身教授、健康与科技融合计划负责人理查德·古森斯(Richard Goossens)授课。他基于在医疗健康设计领域的多年积累,总结其独特性、提炼出五个在传统教科书中无法找到的核心经验,并通过“五堂课”的输入与“六个任务”实践练习相结合的模式,为来自亚洲色吧
、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河南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涵盖交互设计、产品设计、服务计等方向的30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高强度、系统化的认知突破与思维训练。
汇报环节将课程推向了高潮。每个小组在4分钟内完成汇报,以考验他们作为设计师,能否在快节奏的医疗环境中向医生、患者或投资人高效清晰地传达方案的核心价值。各组呈现多元视角:有的聚焦于学生、孕妇等特定群体;有则致力于提升医患沟通效率,探索如何将专业医疗词汇转化为患者能够真正理解的语言。Goossens教授从不同利益相关者视角出发,为各组提供了反馈,并多次肯定了各组同学们所展现出的潜能。在工作坊的尾声,师生共同回顾了这“五堂课”带来的思维跃迁。
工作坊 5: 跨文化协作与本土文字叙事
工作坊由国际社会创新与可持续设计联盟 DESIS 国际协调员、加纳夸梅·恩克鲁玛科技大学(KNUST) DESIS 实验室负责人Ralitsa Dianna Debrah主持与授课。
程共设置了两项实践任务:其一是小组合作完成大幅纸面上的文字书写与语句设计;其二是融合 Adinkra 符号与中文语境下的文化元素,重新创作一个具有双文化特征的符号或标志,并以此为主题设计明信片或贺卡。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不断探索视觉语言在不同文化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展现出跨文化设计的多样化表达与创新潜能。
本次工作坊以理论讲解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方式,启发了学生对跨文化设计本质的理解。跨文化协作不仅拓展了设计美学的边界,更促进了文化间的对话与尊重,为全球化背景下的设计教育与创作提供了新视角与新路径。
系列工作坊是2025“设计·多维共生”国际会议的重要环节之一,五场工作坊平行开展,经过数天紧张忙碌的学习与研究,学员们纷纷表示干货十足、收获满满!工作坊中专家、嘉宾、教师的精彩讲授和悉心指导获得了学员们一致好评,活动圆满结束!

工作坊一合影

工作坊二合影

工作坊三合影

工作坊四合影

工作坊五合影